贛州一極四區正在穩步建設中,努力建設好大贛州。
承載著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的偉大事業夢想,我市干部群眾圍繞省委對贛州發展提出的“一極四區”(即打造全省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特色產業的聚集區、綠色發展的先行區、和諧發展的示范區、作風建設的模范區)建設目標,邁開加速跨越步伐,以鯤鵬展翅的豪情,爭創新時期“第一等工作”!
揚優成勢加速跨越
——贛州全力推進“一極四區”建設紀實
12月28日,章貢區水西鎮和樂新村的村民在欣賞春聯。新年來臨之際,章貢區文廣局組織人員到部分鄉鎮開展送文化下鄉系列活動,與群眾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當天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現場寫春聯、趣味游戲等活動,給村民們獻上了豐盛的文化大餐,受到村民們的歡迎。黃楊寧 記者吳書梅 攝
12月30日,章貢區沙石鎮失地農民、食用菌種植大戶黃振飛(右二),利用冬閑時節向前來“取經”的村民講解新型綠色有機食用菌栽培技術。據了解,該區多舉措引導失地農民就業創業,鼓勵創業的失地農民互幫互助、抱團發展,讓失地農民由“農民變市民”的同時,成為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新生力量。章璋 見習記者郭芷匯 攝
12月29日,贛縣紅金稀土有限公司工人在稀土萃取分離生產線上忙碌。近年來,贛縣積極扶持企業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力度,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立實驗室及新產品研發中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據了解,今年前三季度,贛縣規模以上稀土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26億元,同比增長65.88%。李波 見習記者郭芷匯 攝
1 發揮區位優勢 打造全省發展重要增長極
12月28日,瑞尋、昌奉(靖安)高速公路正式通車。其中瑞尋高速通車為我市新添一條入粵的快速通道,我市尋烏縣告別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
區位優勢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資源,是當今區域競爭的重要砝碼。贛州自古有“承南啟北,呼東應西,南撫百越,北望中州”的區位優勢。在當今機遇與挑戰中,贛州位居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重要位置,地處我省對接粵閩的前沿陣地。贛州是江西最大的設區市,擁有全省四分之一的面積、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是全省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贛州在加快發展、轉型發展中,牢牢抓住了區位優勢這一要素,加強與港澳臺、珠三角、長三角和長株潭經濟區的對接互動,充分發揮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海西經濟區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積極搶占發展先機。如今的贛州,“跨越”水陸空,“老區”成中樞。
贛州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000公里,大(慶)廣(州)、廈(門)蓉(成都)、泉(州)南(寧)三線高速贛州段以及大廣與廈蓉高速連接線-環城高速的建成,使得贛州高速公路交通網初步形成。在鐵路建設方面,一條條鋼鐵大動脈,跨越贛州青山綠水,舞動江西進位趕超之翼,融入粵、閩、湘,向全國伸展,加速贛州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形成。
目前,我市在建的鐵路項目有贛韶鐵路、贛龍鐵路擴能改造工程、京九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鷹梅鐵路已列入全國鐵路“十二五”規劃,為國鐵Ι級、雙線、電氣化工程,擬經過我市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6個縣(市),我市境內約300公里。昌吉贛客專,是“十二五”期間我省鐵路建設的頭號工程,屬國家鐵路中長期規劃和“十二五”規劃建設項目,線路總長約400公里,我市境內約100公里。目前,昌吉贛客專前期工作有較大進展,路地雙方對該項目的建設標準、走向方案、站場設置以及建設時機等均已達成共識,爭取2013年下半年開工建設。民航方面好事連連。贛州市作為國家發展支線航空的試點城市,先后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廈門、長沙、南昌、重慶等航線,贛州黃金機場成為江西第二大機場,也是贛粵閩湘四省邊際最大規模的民用機場,形成6至8小時內通達全國50個省會城市和重要經濟城市的航線網絡。
贛州是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城市,是內陸唯一設有兩個海關和商檢的設區市。今年前11個月,贛州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24億美元,同期增長69%,高于全國平均增速45.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9.3%。
路通四海,滿盤皆活。良好的區位優勢,也成了贛州招商引資閃亮的“名片”,美國法拉賽斯能源有限公司、德國格特拉克、西班牙拉法格、泰國正大集團、日本住友、日本東芝、中國五礦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集團)相繼在贛州建廠投產。全市開放型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45%,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對財稅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目前,贛州的開放型企業與131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2 發揮資源優勢 打造特色產業聚集區來源:中國贛州網
10月24日,全省舉行戰略性新興產業百項重大項目開工儀式,贛州在分會場舉行贛州豪鵬科技有限公司清潔能源產學研項目等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這標志著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良好開端。這10個項目,涉及稀土、鎢新材料及應用,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具有產業層次高、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高、資源消耗低的特點,總投資43億元,建成達產后可新增主營業務收入130億元、利稅20億元。
圍繞新型工業化、發展生態化戰略,結合市情,贛州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江西省第一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江西(贛州)新型電子材料基地已經落戶贛州,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基地、甜味劑產業基地、稀土發光材料及低碳綠色光源基地、硬質合金工具及硬面材料產業基地、有色金屬新材料基地、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氟化工基地等7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正在申請中。
贛州自然資源豐富,尤其礦產資源豐富,有“稀土王國”“世界鎢都”之美譽。
目前,“稀土王國”展現王者之氣,贛州已由資源基地迅速躍升為全國稀土原礦及冶煉加工產品主產區、集散地,形成了采、選、冶、加到應用產品一條龍的產業格局,離子型稀土礦生產能力和分離能力約占全國同類型產品一半以上,發展目標直指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電機、發光材料及綠色光源產業基地;全國三分之二的鎢精礦在贛州加工,贛州已成為全國鎢礦及鎢冶煉產品的主產區和集散地,我國鎢產業重要基地,正全力打造世界知名硬質合金及刀鉆具產業基地,開啟了“世界鎢都”的世界夢。
結合市情,依托區位優勢,贛州正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會展經濟等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五年內力爭金融業增加值翻兩番,占GDP比重提高到5%以上;著力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形成以贛州為中心、輻射周邊四省八市的“三小時物流服務圈”;著力打造區域性旅游中心,培育精品線路和旅游品牌,建設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粵閩、港澳臺地區的休閑養生后花園。今年前11個月,全市共接待旅游總人數1655萬人次,同比增長27%;旅游總收入127億元,同比增長42%。
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贛州穩定糧食生產,鞏固提升臍橙、生豬、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業原料林等六大農業主導產業。目前,贛州已成為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全國最大的臍橙主產區,制定了贛南臍橙國家標準,建立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0余個,創建省級以上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超百個,培育農業知名品牌100多個。
“十二五”開局態勢良好,全市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保持較快增長,尤其是財政總收入預計增長40.3%。
3 發揮生態優勢 打造綠色發展先行區
贛州山川秀美,生態優越,是中國南方18個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到76%。境內主要河流水質保持二類以上,空氣質量優良。贛南臍橙生長在藍天白云之下,青山綠水之間,日照長、積溫高、溫差大的獨特氣侯,群山環抱的盆地丘陵地貌,富含有機持和各種礦物質的紅色土壤,孕育了它色澤光亮、果品均勻、香甜脆爽、汁多味美的獨特品質。目前,贛州的臍橙面積186萬畝,今年臍橙產量達到140萬噸,已經成為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年產量世界第三、全國最大的臍橙主產區。
臍橙的世界,世界的臍橙。贛南臍橙不僅走了國內所有省會城市市場,擺上了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超市貨架,并且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贛南臍橙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中華名果”等稱號。列入國家11大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贛州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品牌和財富、潛力和希望。目前,贛州大力推進生態資本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粵港澳優質商品豬供應、南國特色花卉苗木、精品蔬菜、高產油茶等生產加工基地,加速生態優勢轉化,促進發展模式向低碳、綠色、集約發展轉變,推動資源循環式利用、產業循環式組合、社會循環式消費,著力打造江西綠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態經濟、生態文明示范區。
為保護好贛州一方青山綠水,贛州嚴把項目審批環保關。截至目前,贛州累計拒絕環保不達標、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工業項目20多個,涉及外來投資33.6億元。同時,贛州大力打造低碳生態工業園區,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目前,贛州開發區成為“江西省首批省級生態工業園區”,興國工業園區、大余工業園區、龍南經濟技術開發區、贛州沙河工業園區、上猶工業園區、于都工業園區、瑞金工業園區獲批創建生態工業園區。
如今,走進綠色贛州,眼前像鋪開了一幅寫意山水畫,天藍、山青、水碧、樹綠,處處綠意濃濃,有“富麗江城”之美譽的贛州宛若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贛江、東江的源頭。
4 順應群眾新期待 打造和諧發展示范區
幸福是每個人一生永恒的追求,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只有建立在人民幸福的基礎上,才有持久動力。
去年年底,贛州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史文清的親自倡導下,全面展開了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的建設。從邏輯關系上來看,創業是幸福,宜居是幸福,和諧平安是幸福,生態良好也是幸福。最終落腳點、最本質的體現是幸福贛州,與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是一脈相承的。
一個地方的GDP上去了,并不等于這個地方老百姓生活就幸福了,關鍵要看發展的成果能不能讓老百姓共享。
今年,全市共爭取上級校舍安全工程等資金5.19億元,新(改、擴)建校舍68.3平方米;全市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81%;全年發放醫療救助資金2億元,救助資金使用率達106%;鄉鎮(街道)和村(社區)便民服務機構為群眾辦事28萬余件……
贛州大力弘揚一心為民的蘇區精神,順應群眾新期待,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和諧發展示范區。贛州統籌城鄉就業工作被列為全國試點城市,小額擔保貸款發放總量連續六年排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今年年初,贛州提出在完成省定民生工程任務的基礎上,投入200億元資金,集中力量辦好涉及群眾利益的100件實事。特別是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設,開工率達100%。贛州正借鑒廣東等發達地區的做法,編制《民生幸福指數及考評辦法》,努力形成長效機制來推進幸福贛州建設。目前,在全省率先啟動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為80周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生活補貼等100件實事大部分已經提前完成。1月至11月,全市民生支出達140.7億元,占一般預算支出的54.9%,高出全市財政支出增幅14.3個百分點。
安全感是衡量百姓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數。我市連續四屆被評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連續兩屆榮獲全國綜治“長安杯”,連續12年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連續7年公眾安全感群眾滿意度測評排名全省前列。
“哎呀嘞,宏偉藍圖方向明,惠民政策暖民心;‘八大工程’很實在,人民群眾笑盈盈。如今干部好作風,真心實意為群眾;帶領村民奔小康,建設蘇區立新功。呦喂……”興國縣山歌劇團歌手鐘俊蘭,自編山歌來表達對贛州堅持民生為本理念的衷心擁護。
5 弘揚蘇區干部好作風 打造作風建設模范區
“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边@是一首歌頌蘇區干部傳遍神州的興國山歌。
贛州是蘇區精神的發源地,這里曾經創造了蘇區時期的“第一贛州”。10月20日,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在瑞金進行慰問演出,小品《新蘇區干部好作風》就反映了新時期的贛州干部,繼續發揚“創造第一等工作”的優良作風,深入開展“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即“三送”)活動,打造作風建設的模范區,吸引著各方有識之士、青年才俊共建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的生動實踐。
從2010年12月開始,贛州2萬多名干部下基層開展“三送”活動。在“三送”活動中,全市下派干部與原單位脫鉤一年,帶著優質公共資源,帶著先進的產業發展理念,帶著最新扶持政策和致富信息,與當地群眾“結對幫扶”,同吃同住同勞。截至今年12月6日,累計為群眾辦好事、實事10.76萬件,為基層群眾、送上幫扶慰問金1.52億元,爭取項目扶助資金6.95億元,培育壯大了一批農業產業;收集基層群眾訴求意見23.51萬條,協調處理各種矛盾糾紛4.23萬件,解決信訪問題6137件,一些多年積累的信訪“骨頭案”“釘子案”得到化解。崇義縣龍勾鄉村民胡顯浩為此書寫門聯:“耳聞三送目睹三送三送解民難,手捧溫暖心受溫暖溫暖聚民心”;橫批“福澤人民”。
贛州把干部隊伍“治庸、治懶、治散”活動與全省“發展提升年”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明察暗訪、專項督察、新聞媒體參與等方式,及時發現和掌握了干部作風方面的5大類問題21種表現,制成警示教育片進行曝光。建立了網上監察系統,對窗口服務部門的服務態度、辦事效率、工作作風等實時監測;顒娱_展以來,各級機關干部的會風會紀、在崗在位、深入基層、服務企業等情況明顯好轉,服務意識實現了“三個明顯轉變”,即從熱情服務向優質高效服務轉變、從坐等服務向主動上門服務轉變、從單項服務向全過程全方位服務轉變。
贛州中心城區把開展“治臟、治亂、治堵”(即“三治”)活動,與創建全國生態園林城市、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結合起來,實施了十大任務為城市“洗臉”、十大任務為城市“理序”、十大任務為城市“活血”,打好市容環境衛生整治、公共秩序整治、交通秩序整治三場攻堅戰。在中心城區“三治”活動中,贛州特別強調機關干部帶頭做表率。對單位公車、單位干部職工私車和摩托車闖紅燈、亂停亂放等行為,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并與本單位年度獎勵工資掛鉤、與干部選拔任用掛鉤。從而帶動廣大市民積極支持和參與到“治臟、治亂、治堵”活動中來,使中心城區城市品位有了明顯提升,市民出行更方便了。(贛州51人才網 編輯)
文章來自;贛州人才網 http://www.3355050.com/ 轉載請保留鏈接。
服務熱線
QQ1328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