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斗貫穿于贛州發展全程弘揚蘇區精神,有詩云;
“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薄皣@缺糧,三月肉不嘗。夏吃楊梅冬剝筍,獵取野豬遍山忙。捉蛇二更長!薄愐阍谮M粵邊寫下的《贛南游擊詞》,是他們艱苦生活真實形象的寫照。
“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燈籠!边@首膾炙人口的山歌,真實反映了當年蘇區干部艱苦奮斗、勤于政務的優良作風。
“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新的升華,也是我們今天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來源。如今,它依然激勵著贛州人民不畏艱難,奮力拼搏,艱苦創業,甘于奉獻,為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而努力奮斗。
■艱苦奮斗貫穿于贛州發展全程
蘇區精神貫穿于贛州的發展歷程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贛州人民不等不靠,以不怕苦、不服輸的勁頭,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戰勝雨雪冰凍、洪澇和干旱等自然災害,書寫著贛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史。
曾經,素有“共和國搖籃”、“紅色故都”美譽的贛州,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經濟發展十分落后。數據顯示,1949年,贛州地區生產總值僅為2.22億元;1978年,贛州地區生產總值也只有11.59億元,中心城區建成面積不足1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不足16萬人,城市化率不足15%。
經過贛州人民的艱苦奮斗,昔日的革命老區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笆晃濉币巹澋淖詈笠荒,贛州地區生產總值1119.5億元,財政總收入128.3億元,鎢、稀土和臍橙等優勢產業發展壯大。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9∶44.4∶6.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服務業增加值分別比“十五”增長2.4倍和1.2倍,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0.2個百分點。在2010年,贛州市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成為全省第二個生產總值過千億元的設區市。
但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后發展、欠發達仍是我市的基本市情,未來五年,贛州人民將大力弘揚蘇區精神,把艱苦奮斗貫穿于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進程中,奮勇拼搏,負重前行,力爭贛州經濟社會發展提速、提質、提效,把贛州打造為江西省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特色產業的聚集區、綠色發展的先行區、和諧發展的示范區、作風建設的模范區。
“十二五”開局以來,贛州人民大力弘揚蘇區精神,更是把全部身心和精力投入到謀事、干事、成事上,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態勢。全市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保持較快增長,尤其是財政總收入增長40.5%,地方財政收入過百億元。2011年,全市民生支出達169.59億元。
■勤儉創業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蘇區時期,興國縣古林村消費合作社,是共產黨員李奎應等3人創辦的,他們白手起家,自帶伙食,靠打土豪得來的100塊光洋,冒險進行封鎖線上的交易,半年盈利600元,鄉蘇政府決定每人每月發3元工資,他們堅辭不受。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曾山、興國模范縣委書記謝名仁、長岡鄉蘇主席謝昌寶等,都是蘇區干部的優秀代表。
古語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贛州人民深知幸福來之不易,雖然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但仍把“艱苦奮斗”當作傳家寶,薪火相傳,代代弘揚,譜寫了艱苦奮斗、干事創業的新篇章。
從小生長在贛南大山里的章源鎢業董事長黃澤蘭,時刻信守艱苦奮斗,白手起家,從5000元起家開礦窿發展到“四礦五廠”,使公司成為集鎢的采選、冶煉、制粉、硬質合金與鎢材生產和深加工、貿易為一體的民營企業。2010年3月31日該公司在深交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我省首家鎢行業上市企業。
不論是在工業發展還是農業開發上,贛州人民對艱苦奮斗精神始終不丟。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臍橙以來,贛州人民以蘇區精神為信念,挺進深山,奮戰荒坡,留下了奮戰的身影和堅實的足跡。如今,贛州已經成為臍橙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年產量世界第三、全國最大的臍橙主產區。同時,贛州的果業、生豬等六大農業主導產業快速發展。
在工業方面,贛州圍繞新型工業化、發展生態化戰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江西省第一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江西(贛州)新型電子材料基地已經落戶贛州。目前,贛州在金屬新材料、非金屬新材料、光電機一體化、綠色照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五大優勢領域已形成較明顯的產業集群。
為了建設贛州開發區,贛州開發區的干部職工時刻保持激昂奮進、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 “白加黑”、“ 5加2”、“ 晴加雨”奮戰在一線,創造出了令人稱奇的“開發區速度”,演繹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贛州開發區于2010年3月21日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初步形成了鎢和稀土深加工、機械制造、電子電器、新能源等特色產業。
如今,在贛州這片紅土地上,全市人民將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積極融入到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熱潮中去,企業車間、項目現場、建設工地處處涌現出爭先發展、加快發展的強烈氣息,提高效率。
■克己奉公甘于奉獻是執著追求
80年前,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是蘇區軍民戰勝困難、克敵制勝的強大動力。那時,由于敵人殘酷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生活極其艱苦,但蘇區軍民無怨無悔,黨員干部與工農群眾一道“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為了支援革命戰爭,很多蘇區干部自帶糧食去辦公。
80年后,盡管贛南老區還是欠發達地區,致富奔小康任務艱巨,但老區人民堅持用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的生動實踐,演繹出發揚蘇區精神的新篇章。
從2010年12月起,贛州兩萬多名市縣鄉黨員干部“自帶干糧”,進村到戶入企,開展“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以下簡稱“三送”)活動,與農民、企業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們不計個人得失,克服一切困難,為群眾辦好事實事。自開展“三送”活動以來,累計為群眾辦好事實事9萬多件,為群眾、企業解決實際困難10萬多件。
今年,我市開展干部隊伍“治庸、治懶、治散”和中心城區“治臟、治亂、治堵”活動,干部隊伍更是帶頭堅持艱苦奮斗,弘揚以艱苦奮斗為核心的蘇區精神,做到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形成崇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由衷稱贊。
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京九鐵路到贛龍鐵路到贛韶鐵路,從贛州第一條高速——贛定高速公路到瑞贛、石吉、鷹瑞、康大等數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這些都離不開贛州人民的支持!跋裰гt軍一樣支持高速!”這些重點工程建設得到贛州人民的熱情響應。只要工程需要,群眾主動讓出世代居住的房屋、豐產的良田、新開的果園,他們舍小家、為大家,默默奉獻,無怨無悔。
廣大干部和群眾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什么叫艱苦奮斗、什么叫甘于奉獻,正是這些行動帶來了贛州城鄉面貌的顯著變化:
——贛州中心城區“十一五”累計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投資266億元,建成區面積達到81.2平方公里,人口達到74.3萬人;
——“治臟、治亂、治堵”工作取得實效,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贛州黃金機場建成運營,今年進出港人數突破50萬人次,成為全省第二、周邊市最大的機場;
——瑞贛、石吉、鷹瑞、康大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全市建成、在建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070公里,約占全省的30%;
——建設農村公路16161公里,全面完成126座渡改橋任務,100%村實現道路硬化,立體化交通網絡架構初步形成。
迎著前行的曙光,贛州人民大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用勤勞的雙手譜寫著贛州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新篇章。(贛州51人才網 編輯)
文章來自;贛州人才網 http://www.3355050.com/ 轉載請保留鏈接。
服務熱線
QQ1328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