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實施“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設為民謀福祉,
7月9日,建筑工人冒著酷暑在位于贛州開發區的“陽光·金色春城”保障性住房建設現場加緊施工!度舾梢庖姟氛匠雠_后,我市各項民生工程建設正有條不紊地高位推進!瓣柟狻そ鹕撼恰北U闲宰》啃^規劃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其中樓房83棟,廉租住房4188套,公共租賃住房1771套。 陳琦 記者吳悅 攝
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理解,在瑞金市武陽鎮凌天村的“兩紅”人員謝春賢看來,能住進遮風擋雨的新房就是最大的幸福。
94歲高齡的謝春賢一家十一口,一直居住在上世紀60年代建的土木結構的老宅里。去年11月中旬,謝老一家得到建房補助款4萬元,他們以補助款為基礎,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后,于去年12月動工新建了一棟樓房。住進新房的謝老整天都樂呵呵的,直夸黨的政策好。
讓生活和工作在贛州的每一個人,生活更有保障、人格更有尊嚴、身心更為健康,在加快發展、轉型發展中共享民生幸福,沐浴和諧陽光,一直是贛州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的方向。
在日前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中,對解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民生問題濃墨重彩,“指導思想”部分提到,“以解決突出的民生問題為切入點,著力改善城鄉生產生活條件”;“基本原則”部分提到,“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力爭兩三年內使突出的民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在“發展目標”中提到,“到2015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在解決突出的民生問題和制約發展的薄弱環節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有黨和政府的幫扶,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瑞金市澤覃鄉光輝村半山園小組身患尿毒癥的楊小琴聽說《若干意見》出臺的消息非常振奮,事實上,她的話也道出了918萬贛南蘇區人民的心聲。
學有所助 讓上學不再難
在南開大學的校園里,來自章貢區的學子高笑娟和同學們一起享受著美好的校園生活。
而2011年,當她拿到錄取通知書的一刻,憂卻大于喜。父母是下崗人員,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父親曾患小兒麻痹癥導致腿腳走路不便。她不知道如何向父母開口要學費。沒想到,相關部門了解到她的情況后,伸出援手,幫她圓了“大學夢”。
其實不止高笑娟,去年我市4601名考入大學的家庭貧困學生在政府的幫助下,實現了“大學夢”。
不僅如此,2011年,贛州免除129.82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教科書費,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03.86%;補助9.3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寄宿生生活費,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12.66%;資助了2.84萬名家庭貧困普通高中學生,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09.23%;資助2.52萬名家庭貧困中職學校學生,完成省定目標的108.3%。全市共發放各類助學金7.51億元。進一步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殘疾兒童少年等特殊群體幫扶體系。為革命先烈、老戰士及紅軍失散人員后代開設了10個“紅色班”,招收400余人。
一組組數字的背后,蘊藏了市委、市政府對教育民生工程的極大重視。在《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國家將在學前教育、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等方面,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給予扶持。這對于加快發展贛州教育事業,把龐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支撐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我市將以國家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為新的起點,圍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重點,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惠民,努力辦好社會需要、充滿活力、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困有所幫 讓群眾得實惠
老有所養是老人們共同的心愿,于都縣貢江鎮窯塘村村民李開輝老人也不例外,按月能領到養老金,他很知足:“政府給農民發‘退休工資’,這可是件大好事!”
事實上,和李開輝老人一樣,我市已有3422449人參加新農保。據悉,2011年,省定贛州民政民生工程指標12個,均全面或超額完成。贛州還自我加壓,增加了“兩紅”人員危房改造、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等7項指標,達到19項,并全部列入了市委、市政府重點實施的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100件民生實事,占總數的19%。
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我市“兩紅”人員危房改造原定計劃2857戶,實際完成4875戶。去年,我市發放醫療救助資金2億元,救助資產使用率106%;為城鄉低保對象發放物價補貼,為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發放了長壽補貼;城鄉低保標準、農村五保集中、分散供養標準進一步提高。積極推進社會福利事業,全市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81%,養老床位達4.2萬張,即每千名老人達到37張。不斷提升優撫安置水平,重點優撫對象醫療費報銷比例在80%以上。深入推進殯葬改革,實現了全民遺體免費火化政策18個縣(市、區)全覆蓋。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提高特殊困難群體生活水平”,在《若干意見》中提出,國家將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建立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低保制度,并改善特殊困難群體的生活條件,這為贛南蘇區人民帶來福音。
病有所醫 讓看病不再難
“醫生,這幾天我的頭怎么老是暈乎乎的?”近日,崇義縣過埠鎮農民黃先連,急匆匆趕到鎮中心衛生院。接診醫生一邊詢問她的病情,一邊在面前的電腦上輸入“黃先連”,屏幕上馬上跳出了她的健康檔案。目前,我市已有382.44多萬像黃先連這樣的農村人口有了健康檔案。
據了解,贛州加緊建設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讓衛生事業發展成果普惠群眾。去年,全市新農合參合人數達683.8萬,參合率為96.37%,全市共補償263.21萬人次,補償金額12.66億元,基金使用率為89.41%,政策范圍內補償比為68.89%,農民一次性報賬率達95.67%。
我市還在全市321所鄉鎮衛生院、11個政府主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舅幬飳嶋H銷售價格下降30.96%,門急診次均費用和住院次均費用同比分別下降26.3%和21.74%!肮饷鳌の⑿Α惫こ虒嵭谐B化管理,免費治療4496例唇腭裂患者。免費救治先天性心臟病患兒647名,免費救治白血病患兒64名。補助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75086人,為86201名農村育齡婦女發放免費葉酸。
《若干意見》提出,“提升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國家將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健全農村縣、鄉、村三級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提升區域性醫療服務能力,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這將為我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我市策應《若干意見》,將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創新醫藥衛生管理體制等方式,走出一條具有贛州特色的衛生事業發展新路,大幅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讓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住有所居 讓居者有其屋
章貢區建國路社區居民晏騰飛的夢想是,能讓妻子、孩子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房。
今年57歲的晏騰飛,一家三口原本住在建國路19號一間36平方米的木板房里。年初,郁孤臺周邊地塊實施棚戶區(危舊房)綜合改造,晏騰飛一家安置在位于章貢區沙石鎮吉埠村的“陽光·吉泰新城”廉租房小區,終于住進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新房。
記者了解到,贛州大力實施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為重點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工建設廉租住房261.14萬平方米、5.17萬套,建成并搖號分配93.15萬平方米、1.86萬套,建設公共租賃住房247.82萬平方米、4.48萬套。2011年,是贛州保障性住房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之年。贛州自我加壓,主動追加建設任務,開工規模之大、建設速度之快、質量管理之好、受益群眾之廣,創歷史之最。去年開工新建廉租住房2.11萬套,公共租賃住房4.21萬套,比省下達任務數翻了近一倍。同時,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1.89萬戶,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萬多戶,搖號分配廉租住房8863套,實現了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在15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應保盡保。
“加大以土坯房為主的農村危舊房改造力度”,這是《若干意見》中在解決民生問題里提出的第一條,可見,國家對群眾的住房問題非常關心。為此,我市將加大力度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使建設成果惠及贛南蘇區更多住房困難群眾,更好地發揮保障房建設對改善民生、穩定增長、調整結構的作用。
文化活動 讓群眾共分享
“打竹板,唱紅歌,章貢大地新事多。今天不把別的說,單說‘棚改’好處多……”這邊,章貢區建春門小廣場“棚改”快板打得有聲有色,那邊黃金廣場專場演出閃亮登場。章貢區各個社區的文化廣場每年舉辦多場文藝表演,引得社區居民每天端著板凳占位置、看節目。
事實上,不止是章貢區,贛州加快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示范區建設,積極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據統計,贛州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16個,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2396個,建成并開放鄉鎮綜合文化站178個,興建村級文化活動室1498個。
2011年,我市大力推進全市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全面免費開放。編制完成《贛州市中心城區公共文化實施布局專項規劃》,積極抓好市花、市歌及博物館等重點文化產品和設施建設。組織喜慶熱烈的元旦、春節等系列文化活動,安排十三大系列23項文化活動,營造歡樂、祥和、喜慶、溫暖的節日氛圍。在全市開展“頌歌獻給黨”紅色經典歌詠比賽,數十萬干部群眾參加。創作排演“盛世頌和諧‘三送’暖民心”專題節目,在全市鄉村開展巡回演出136場,受到基層群眾熱烈歡迎。
《若干意見》提出,加快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國家將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惠民工程建設,以及支持贛州按照市場化方式創辦客家出版社等。這將為贛南蘇區的文化事業注入強大的動力,為贛南蘇區人民帶來文化大餐。
“解決好民生問題是振興發展的首要任務”!度舾梢庖姟分羞@樣提到,我市將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下,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城鄉居民。
服務熱線
QQ1328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