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以人才建設放眼中國的大贛州,人才是我們的主心骨。 發展之要,首在得人。 贛州是江西最大的設區市,面積、人口分別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地域面積廣闊,市場容量巨大,人力資源豐富。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诖,贛州從實際出發,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快人才集聚,構筑起四省邊際區域性的人才高地。并通過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支柱產業、現代服務業及其他新興產業發展,助推“大城崛起”,為實現加快發展、轉型發展拓展了廣闊的空間。 將人口地域大市優勢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是贛州放眼世界、面向未來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市可用勞動力達468萬人,占總人口的53.33%。努力盤活現有人力資源,實現人口地域大市優勢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成為增強我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圖為落戶贛州開發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贛州華堅國際鞋城有限公司生產線。(資料圖片)鐘家材 攝 一名中南大學的專家在章源鎢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進行科研分析。該公司通過與科研院校的緊密合作,吸引了一大批高層次科技人才,使企業的創新能力得到增強,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資料圖片)記者何敏 攝 圍繞主導產業 筑“暖巢”引金鳳 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擁有了競爭優勢。為此,贛州高度重視人才建設,強力推進“人才強市”戰略。 贛州素有“世界鎢都”和“稀土王國”之美譽。但贛州主導產業企業多處于地域偏僻的礦區,人才環境相對較差,企業對于高端技術人才求賢若渴。2010年11月,贛州與美國北美洲中國學人國際交流中心簽訂了《關于合作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招商引資的協議書》,旨在全球范圍內廣納鎢、稀土、新能源汽車、銅鋁有色金屬等專業賢才;2011年8月,又與北京博士后聯誼會簽署了《贛州市委人才辦與北京博士后聯誼會關于加強雙方合作的備忘錄》,合作開展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聯合設立博士后科研實踐基地等方面工作。這些措施大大拓寬了贛州的引才渠道。 為了解決重大項目、產業集群和重點領域產業人才短缺問題,贛州以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出臺了《贛州市加快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的若干規定》,圍繞鎢、稀土等重點產業的發展,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近兩年,通過招聘引進碩士以上專業技術人才213名,公開選拔國企高管6名;通過在招商引資中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引進高層次人才10名,引進資金4500萬元;充分利用鎢和稀土資源優勢,引進金力永磁、孚能科技等高新企業,引進博士12名;通過組團參加 “第九屆北美留交會深圳專場”,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4名,吸引外資3.5億元。同時,高度重視柔性引進人才,引進院士3人,外籍專家162人。 為破解專業人才稀缺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瓶頸,贛州市委、市政府結合“十二五”規劃和市委三屆九次全會以及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組織起草了《贛州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征求意見稿),并牽頭編制了《贛州市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起草了《關于創建“人才特區”,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的實施意見》(討論稿)、《贛州市突出貢獻人才評選表彰辦法》等,并制定了津貼補助、住房補貼、子女入學、家屬安置等優惠政策,不斷完善吸引高層次人才來贛州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增強人才競爭力。與此同時,贛州各縣(市、區)大膽創新引才機制,章貢區以柔性機制網羅人才,出臺引進高層次人才的若干政策,鼓勵企業實行柔性的引智戰略,以“星期天工程師”“假日專家”“網上專家”等模式,靈活引進了一批領軍人才;大余縣出臺了《大余縣支持鼓勵工業企業引進人才與技術創新實施辦法(暫行)》,通過人才與工業項目捆綁開發,吸引了一大批工業人才和項目落戶,加快了工業化進程。 一支引領贛州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人才隊伍正日益壯大:全市人才總量89.84萬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1人,入選贛鄱英才555工程16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1人,市貼專家105人,入選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8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1人。 盤活現有資源 催生經濟內動力 不久前,南康市黃都家具公司總經理趙高玉參加了農民學院的MBA培訓班。通過培訓,他更加注重企業成本的控制,不斷優化采購流程,如今采購原料每月可節省成本3萬元。最近,趙高玉又遇到了公司財務管理不規范的難題,了解情況后,培訓班老師親自來到他的企業對其財務人員進行培訓,并幫助該公司重新規范財務制度。如今,參加創業班培訓和MBA課程培訓班的學員中,有5000多名學員創辦了果莊、服裝廠、家具廠、酒店等經濟實體,700多人成為甜柚、生豬等產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大批農民實現了由單一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的轉變。 不難看出,通過盤活現有人力資源,便能催生無限的經濟內生動力。據統計,目前贛州有可用勞動力468萬人,占總人口的53.33%,“十一五”以來,贛州圍繞臍橙、花卉、生豬、蔬菜、烤煙、特種水產、黃雞、高效林業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搭建了市、縣(市、區)、鄉三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體系,有效實現了培訓全覆蓋。近年來,贛州培訓農民實用技術140多萬人次,培育農民科技帶頭人5萬多人。三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體系在著力培育綜合素質高、自主發展能力強的新型農村人才,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贛州還有37所職業技術學校和10所大中專院校,如何利用現有智力資源,將之轉化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因子?為此,贛州著眼向內挖潛力,鼓勵高校人才與企業人才的精準對接,采取“訂單式”培訓,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為企業培養20多萬名各類人才和有一技之長的產業工人,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共舞。此外,還充分利用江西理工大學等駐市高?蒲泻腿瞬艃瀯,扶持并促成其建立稀土學院、鎢業學院和氟化工專業;依托江西理工大學的技術力量,聯合全國行業頂尖專家,建立全市鎢、稀土、氟鹽化工、永磁電機等產業智庫,對全市重點產業展開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完成了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人才的支撐使贛州重點產業集群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贛州鎢、稀土兩大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年底有望超過500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3,利稅有望超過100億元。贛州初步形成了采礦、冶煉、加工的產業體系,催生了章源鎢業、虔東稀土、耀升工貿等一批本土優勢企業,也吸引了中國五礦、北京安泰科技、中國中化集團投資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美國英佛曼、美國IMQ、日本東芝等外資企業也在贛州紛紛落戶。 “融城”計劃提速 “大贛州”步伐鏗鏘來源:中國贛州網 在龍南縣城迎賓大道的建設工地上,工程車輛穿梭,好一派繁忙景象。隨著一批重點市政工程的開工和竣工,龍南縣城面積又拓展了0.9平方公里,展現在眼前的新城區比老城區更大、更美、更綠、更具特色。目前,該縣已建成區面積達16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15.74萬人,城鎮化率達49.5%,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2個百分點。龍南在贛州南部板塊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顯,融入贛州主城區的步伐不斷加快。 “融城”,是贛州推進特大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只有拉開城市框架,實現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優勢互補,才能在更高的層面進行人力、財力、物力的資源整合,優化發展路徑,實現經濟的加快發展、轉型發展。在全省“一核兩帶”的城鎮總體布局和體系中,贛州既是我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全省重點打造的三個城市常住人口超過百萬的特大城市之一。于是,贛州“大城崛起”的規劃逐步展開,全面啟動了特大城市城鄉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目前,中科院已完成現場調研及收集資料工作,特大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也已形成了初步規劃方案。贛州將進一步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打造贛南城市群,以特大型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瑞金、龍南為次中心,支持加快于都、興國、寧都、信豐等衛星城建設,全面推進縣城、重點鎮擴容提質,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擴張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量級。 通過高位推動,贛州城市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規劃先行,城市建設方向定位進一步明確;改革創新,城市建設要素進一步激活;項目帶動,城市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產業支撐,城市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以人為本,民生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贛州中心城區面貌發生深刻變化,近期建設規劃110平方公里范圍內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達100%,17個縣(市)均已編制完成規劃年限至202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如今,“大贛州”的雛形已現,我市城鎮化率達44.1%。贛州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人口突破80萬。不僅如此,“大贛州”已具有與“大城”相匹配的基礎設施:贛州高速公路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000公里,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全市客運班線通達11個省市,擁有班線1197條。(贛州51人才網 編輯)
文章來自;贛州人才網 http://www.3355050.com/ 轉載請保留鏈接。
服務熱線
QQ13281423